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過多久達到穩定態?與半衰期的關係

 我們學過藥物經過約4個半衰期會達到穩定態(93.75% 的穩定態)。

那同一個人(排除速率相同)使用半衰期為6小時的A藥,q2h, q6h,q24h,q48h給藥,難道都一樣要到第24小時才達到穩定態嗎?

換個問法:
我使用半衰期超長的藥物,如isavuconazole (t1/2=130 hr),我可以超密集q1h連續給藥,讓他快點達到穩定態嗎?

答案是: 達到穩定態的時間只跟排除速率有關,都是4-5個半衰期
--------------------------------------------

以針劑infusion為例,輸注速率越快,最終穩定態濃度越高,但達到穩定態的時間只跟排除速率有關,都是4-5個半衰期。所以半衰期長的藥物,如isavuconazole,給得更快只會讓穩定態濃度更高,但不會加速達穩定,只能透過給大量的Loading dose,以快速達到穩定濃度。

換作口服藥也一樣,如下圖

打個比方,排水孔流速(藥物排除速率),其快慢取決於孔洞大小(排除常數K)、水面高度(體內藥量),平衡穩定態時水面高度h (穩定態血中藥量) 輸注速率,反比於排除速率。但只要孔洞不變(排除常數固定)要達到穩定水位的時間都一樣。

不難理解吧,加水速度越快,最終水位越高,但因為快速升高,水壓增加,排除速率也快速增加,所以到達平衡的時間其實一樣

請看我錄製的概念影片。
https://youtu.be/J0etlG-IxfM

這是粗略模擬體內的輸注與排除的系統

有個口誤: 只要排水孔大小一樣,則排除速率常數(Ke)相同,體內藥量越高,則排除速率越快,就像水壓越高,排除流速越快一樣。

--------------------------------------
以下用數學公式解釋:

l   輸注速率R=Dose/tinf

l   排除速率=dD尿/dt = KeD
                =
排除常數x血中藥量(mg)

l   穩定態(SS)時輸注速率=排除速率
  R = KeD
穩定態時血中劑量
    = KeCssVd
Css = R/KeVd
同一人清除率(Cl=KeVd)相同,所以穩定態時濃度Css 輸注速率R
給得越快,穩定態濃度越高

l   根據infusion model
Cp = R/VdK (1-e-kt)

假設n=t/t1/2 (即過了幾個半衰期)
t=n x t1/2
 
=n x 0.693/k
 =n x ln2/k
帶入infusion model

       Cp = R/VdK (1-e-nln2)
          = R/Vdk (1- eln2^-n)
          = R/Vdk (1- 2-n)

              Css = R/KeVd帶入infusion model
       Cp = Css (1- 2-n)


n=1時,Cp=Css x 1/2….經過一個半衰期時間,血中濃度達到1/2Css
n=2時,Cp=Css x 3/4….經過兩個半衰期時間,血中濃度達到3/4Css

n=4時,Cp=Css x 93.75%….經過一個半衰期時間,血中濃度達到93.75% C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