羥酮鈷胺明-ep.1
<內在因子是什麼,那有外在因子嗎?>
這得先從歷史講起…
1855年英國倫敦的湯瑪士愛迪生醫師(Thomas Addison,跟發明燈泡?專利小偷的美國發明家Thomas Edison的中譯一樣)描述了一種貧血的症狀。他將這種不知原因的idiopathic anemia用自己的名字取為Addisonian
anemia。
(*BTW,腎上腺分泌不足類固醇導致的Addison's
disease也是他)
隨後其他厲害的醫師、生理學家…發現病人周邊血中的紅血球大粒大粒,稱為giant blood corpuscles(今稱macrocyte巨血球)、有人發現巨血球源自骨髓的病變。
1920年代,美國醫學家喬治·惠普爾(George Whipple)發現,吃大量肝臟可以治療失血過多的狗,也許裡面有什麼物質可以拿來治療惡性貧血,而這抗貧血物質應該是從食物中攝取來的。之後他就拿到諾貝爾醫學獎了!你知道的,西方人一般是不吃內臟的,所以他們使用肝臟萃取物…硬是不吃原型。
1930年代,美國醫師威廉城堡(William
Castle我就是想翻成城堡怎樣)認為既然是食物中的物質吸收不良,那應該是病人胃酸分泌不足,無法將食物中的抗貧血物質消化出來。於是他設計了一個實驗[1][2]:給健康人餵食300g的生牛肉,一小時後強迫他催吐,將半流質嘔吐物用HCl調成pH2.5-3.5,並在人體溫度下靜置培養(incubated)六小時,再調成中性,將之透過鼻胃管灌進貧血病人。發現單純灌生牛肉汁、灌胃酸,病情都沒有改善。但灌嘔吐物組reticulocytes明顯增生許多,代表骨髓有在function,開始合成新生紅血球了。於是城堡醫師認為肯定是人體某個內生性物質(intrinsic factor)透過胃壁細胞分泌到胃液中,分解了牛肉,並將這外來食物中的外生性物質(extrinsic factor)釋放,最後以抗貧血物質的形式存入肝臟。
Ref:
1. W.B. Castle and the ‘intrinsic factor’. TIBS -December 1979
2.
https://www.nap.edu/read/4894/chapter/3#21
#內在因子
#外在因子
#B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