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
一、短鏈G+兼性厭氧菌,能在惡劣極端環境下生存(如6.5% NaCl, pH 9.6, 10-45°C, 60°C 30min, 膽鹽, 乾燥),自然界中存於土壤、水、食物中
二、為人類、動物腸道中的共生菌叢之一,也存在於口咽、陰道分泌物中,共有58種以上,每年都在新增,他們在blood
agar上大多呈現γ hemolysis(無法溶血),少數可以α溶血,早期被Lancefield系統分類成streptococcus
group D,1980年後因其結構的差異、對抗生素抗藥性、遺傳因子親緣鑑定的不同,因而獨立出去自成一屬。
三、本身毒性不如SA或strep. pyogenes強大,但strep.使用cefa類多半有效,而Enterococcus內生性對cefa全品項抗藥,並透過其他各種努力來強化其環境適應性~
四、在給予抗生素殺掉wild type後,容易篩選出抗藥性菌株大量繁殖。以E. faecium(簡寫E.fm)常見VRE (vancomycin
resistance enterococcus),E. faecalis(簡寫E.fc)多為wild type,VRE約5% (記法:廢咖)。我們現在看到的VRE、MDR enterococcus這個演化分支(A1)源自1940年代,人類剛發明penicillin後大量使用,動物暴露抗生素壓力後,腸道篩選出來的。然後人又將這接動物吃下肚,細菌與抗藥性基因便出現在人類腸道,至少2周內都能驗到。
腸球菌透過強大的基因突變性,與瘋狂質體、基因通訊交換,獲得van A, van B, erm, aph…等抗藥基因。同時也作為抗藥性基因的提供者,像早期的益生菌有很多含有E.fc,2019年7月1日衛福部遵循WHO的建議,公告不得再以E.fc、E.fm作為食品原料 (非常多市售商品中標,這個我也寫過一篇),就是怕他們把抗藥基因通訊交換,可以腸球菌間互相交換,也可能丟給MSSA讓他進化成MRSA,不管哪個都不是好事~另外,許多MDR腸球菌體內缺乏CRISPR-Cas9系統(參考我曾經做過的影片),所以無法也不會分解、破壞從外界獲取的抗藥性基因,因此能保存這些基因,使得他更容易出現抗藥性。
細菌細胞表面蛋白、醣蛋白、纖毛(pili), 明膠酶(gelatinase)都可以幫助他附著並形成生物膜(biofilm),造成UTI、IE (常見細菌前三名: Staphylococcus, strep., Enterococcus、為做過TAVI之後感染IE最常見的感染菌)
這篇review文章整理了enterococcus如何一步步成為超強抗藥性王者的勵志故事~ 雖然毒力不強,但靠著不斷吸收他人抗藥基因、組織的黏附力與基因突變力,他也能變成多數院內感染的常勝軍~
Clin Microbiol Rev. 2019 Jan 30;32(2):e00058-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