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

aminoglycoside 全解析

一、鏈黴素的發現與產權糾紛

全世界第一個AMG是從放線菌(Actinomycete)身上分離出來的streptomycin(鏈黴素)~

那是個抗生素大發現的時代(1940s-1960s),許多生物化學家從各種細菌、真菌身上提煉、分離抗菌物質轉作藥用。

位於美國紐澤西州歷史悠久的拉特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微生物系系主任 塞爾曼·瓦克斯曼(Selman Waksman與其碩士學生 阿爾伯特·沙茨 (Albert Schatz)、伊麗莎白·布吉 (Elizabeth Bugie) 1943年從土壤細菌-放線菌綱的灰色鏈黴菌 (Streptomyces griseus)中分離出鏈黴素,是第一個用來治療TB的抗生素,因此系主任於195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同時享有高額的專利費用,但與碩士生之間的發明專利貢獻值糾紛搞得糜糜卯卯爭議不斷,也顯示了1952年的女權真的挺糟糕的~

Waksman的實驗室總共分離出了actinomycin, clavacin, streptothricin, streptomycin, grisein, neomycin, fradicin, candicidin, candidin~
之後其他人陸續從各種鏈黴菌中分離出AMG

l   Streptomycin (1943, S. griseus)

l   neomycin (1949, S. fradiae)

l   kanamycin (1957, S. kanamyceticus)

l   gentamicin (1963, Micromonospora purpurea)

l   sisomicin (196x, Micromonospora inositola)

l   netilmicin (1967, derived from sisomicin)

l   tobramycin (1967, S. tenebrarius)

l   amikacin (1972, derived from kanamycin)

 

二、AMG的藥理學-機轉與適應症

主要介紹用量最大的兩種AMG(其他不是少用,就是毒性大只能局部使用),為殺菌型抗生素,進入細胞後接上核糖體30S中的16S rRNA上:

1.         抑制蛋白質合成

2.         中斷蛋白合成

3.         合成錯誤的蛋白

但其實AMG進入細胞的過程也是重要的:

l   GPC因為厚重的肽聚糖細胞壁阻擋AMG穿透;

l   GNB外層膜有porin channel,中層細胞壁單薄可透,內膜有類似ATPasepump,建立H+濃度梯度後AMGH+一起打進細胞質(耗氧耗能主動運輸)AMG也可以取代掉穩定外膜的CaMg離子,讓外膜破掉,以進入細胞


基於上述機轉,二價陽離子、高滲透壓、酸性環境(如肺部/支氣管分泌物中,pH<6.5)、缺氧環境(abscess膿瘍又酸又缺氧),都會降低藥效。

因為酸性環境含大量H+或是高滲透壓,會抑制ATPase建立濃度梯度,或缺氧無法行耗氧的主動運輸,淨結果是AMG無法被送進細胞質中,殺菌效果↓,細菌MIC上升。

l   所以AMG主力用來打G-,特別是MDR GNB(後線藥物)
雖然有效,但因為聽、腎毒性高,通常保留到後線使用,是謂七傷拳

l   對上G+需要搭配破壞細胞壁的beta-lactam才能順利進到細胞質作事(協同作用-synergic effect)

l   分支桿菌效果也不錯

l   厭氧菌環境缺氧無法主動運輸,AMG沒效


治療上通常合併其他抗生素使用,少數可單用的情境如下:

l   兔熱病(Tularemia,病原為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 :一線用藥Gentamicin, ciprofloxacin

l   鼠疫(Plague, 病原為鼠疫耶氏桿菌Yersinia pestis):一線用藥Streptomycin , gentamicin, FQs

l   MDR GNB UTI: 因為~100%原型腎排,尿中高度濃縮,殺菌效果很好

l   淋病(病原為N. gonorrhoeae):一線為ceftriaxone,doxycycline,替代選擇如azithromycin, gentamicin

三、副作用

1.         腎毒性:藥物由腎絲球過濾後,長時間Trough濃度累積在近曲小管上皮細胞,造成發炎、缺氧、凋亡、壞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初期電解質與水分流失,後面會嚴重發炎腎小管阻塞+腎動脈收縮,造成嚴重AKI (好在是可逆的)


2.         聽毒性:長期trough濃度累積於耳蝸毛細胞,結合上裏頭的粒腺體12S rRNA→毒性複合物大肆破壞,產生自由基,核醣體、高基氏體死亡、毛細胞無法合成ATP,啟動細胞凋亡→不可逆耳聾 (先從高頻音喪失)

*
若有粒線體12S rRNA (MTRNR1) gene m.1555A>G(台灣),無法產生較高濃度的帶正電耳蝸淋巴液,帶正電的AMG就能輕易累積於耳蝸淋巴液,且該粒腺體與AMG親和力更高,較高機率產生毒性

3.         神經肌肉阻斷機轉作用於細胞內的抗生素較有機會神經肌肉阻斷,透過抑制節前神經(pre-synapse)細胞膜上的鈣離子進出通道,減少神經傳遞物質(acetylcholine)的分泌,節後神經得不到訊號,肌肉無法收縮,故重症肌無力者應避免使用 (AMG, Macrolide, FQs…)

四、動力學 藥效學

藥物動力學

吸收

水溶性高,帶電荷,沒有特殊transport channel可以從腸道吸收

l   IV使用為主 (30-60minpeak,需再經過30min重分布進細胞間質)

l   IM (60-90minpeak)

l   口服吸收差,neomycin PO可用於外科手術前預防腸道菌感染、hepatic encephalopathy (殺死腸道菌,減少氨生成)

l   其他如外用藥膏、IV拿來吸入、IPIT

分布

l   Protein binding: 0-10%

l   Vd=0.2-0.4L/kg (平均0.26L/kg x lean body weight,幼兒、水腫、腹水、燒傷、嚴重感染則Vd↑、肥人則↓要乘ABW)
水溶性高,存在血管、細胞間質,無法穿過BBB (無防腐劑的劑型可以IT) 

l   穿透性差:

n   腦膜正常CSF/serum: <10%

n   腦膜發炎CSF/serum: <25% (<MIC)

n   肺部上皮內襯液(Epithelial lining fluid)濃度/serum: 10-20%

所以單用效果差,只有UTI可單用

l   腎小管細胞、腎臟間質濃度/serum: 20-30x

l   尿液中濃度/serum: 25-100x >>MIC

代謝

幾乎不被代謝

排除

l   99%原型腎排(≒腎絲球過濾率CCr)<1%糞便與唾液

l   K=0.00293xCCr+0.014

l   半衰期:2.5hr (成人與>6個月嬰兒,正常腎)17-150hr (ESRD)

l   各種洗腎都可以洗掉:high flux HD, SLEED50%(20-65%)low flux HD30%CAPD(30-50%)CVVH (看流速決定)

藥效學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Peak > 8-10X MIC才有較好的殺菌力

假說:可能濃度高容易穿透細胞膜,然後target較多,越濃能接合上越多target產生PAE。而time-dept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可能容易飽和,更多β-lactam無法增加效果,反而長時間抑制PBP效果更好。

l   新的抗生素為哪種dept無法單純從機轉推估,只能用看看才知道。

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

定義:藥物進入細胞中,扒住30S不放,即便血中濃度已經<MIC還是有一段時間有殺菌力

l   For GNB: 2-6hr(1.2-12.8hr),濃度越高越久、neutropenia者更短(中性球可加強胞吞作用)

l   For GPC:幾乎沒有PAE

Once daily dose (ODD)

QD大劑量的用法,如gentamicin 5-7mg/kg QDamikacin 15mg/kg QD(嚴重sepsis, septic shock Vd↑可拉到25mg/kg)

可最大化療效、最小化毒性 (因為腎爛而頻率降到QD不能稱作ODD)

l   基於AMGconc. deptpeak >8-10X MIC殺菌效果好

l   因為有PAE,所以血中濃度<MIC一段時間還行,但也不是無限有效,頂多撐到QOD,再長就會有太多時間體內沒有殺菌效果而治療失敗。

l   QD給藥trough可以較低,減少累積產生腎/聽毒性

 

五、TDM

1.         確定適應症,選擇藥物與目標濃度
AMG
GNB尤其是MDR GNB通常要給較高劑量,如amikacinonce daily dose 15mg/kg QD(需腎調),目標peak20-25以上(8-10x MIC)。但若只是協同其他抗生素,通常用gentamicin1.7mg/kg Q12H(需腎調),目標peak 3-4

2.         選擇劑量與給


               AMG有兩種給藥方法:

l   Multiple daily dosing, MDD(又稱Traditional dosing)

l   Once daily dosing , ODD(又稱High - dose extended-interval dosing)

選擇ODD的理由:

l   AMG毒性與trough有關
QD
甚至QOD有較長時間讓腎臟將AMG排出體外,Trough降低,毒性降低

l   AMG療效與peak有關,為Concentration dependent又有PAE:

n   peak拉到該細菌的8-10MIC殺菌效果才好,單次高劑量容易達成。
所以理想上,每個使用AMG的病人都應該用ODD

n   QD給就有效,是因為PAEAMGPAE較長約2-6hr,所以才能使用ODD給法。但也不是無限有效,頂多撐到QOD,再長就會有太多時間體內沒有殺菌效果而治療失敗。

但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用ODD,以下情況大部分paper或資料庫都建議改用傳統給法

因為Vd增加 (故難以達到高peak)

1.         小孩

2.         懷孕

3.         腹水>20%TBW (嚴重肝病)

4.         CCr<20(40)(腎功能不穩定、AKI、爛腎或洗腎)

5.         >20%燒燙傷

6.         ICU重症患者常常需要hydration,體內Vd變大

7.         Cystic fibrosis

另外,GPC也不太使用ODD,因為可能沒有PAEQD給會有長時間無治療濃度
因為AMG是水溶性藥物,當體內Vd變大,peak濃度會不夠,這樣就失去ODD的意義。且AMG也可能會躲到腹水等third space中,這樣血中濃度降低後,AMG又會從中分佈出來補充,於是血中濃度飄來飄去無法預估。

早期1997年的研究不建議小孩、孕婦用ODD,但近年來這兩類使用ODD發現還是有好處的。

 

另一個簡單的理由就是一堆研究將這些人排除掉,所以不知道效果。排除的理由可能是預期藥物濃度會很亂影響研究品質。

舉例

60kg 160cm成年男性,校正CCr 60,用Amikacin for PsA
TBW=60kg
IBW=(160-80)*0.7=56kg
ABW=IBW+0.4(TBW-IBW)=57.6…
對一位正常體態者,選哪種體重差異不大,care療效就選TBWcare毒性就選IBW (也聽過有人是都選IBW,總歸都是預測劑量,之後抽血做TDM才是正解),肥胖者才選用ABW

ODD

15mg/kg=900mg QD
傳統給法
先給予一劑amikacin Loading dose(7.5mg/kg=450mg),整數調至 500mg後,因他CCr60,照下表MD可以調成450 x 71%=320 mg Q8H380mg Q12H,我個人建議用Q12,整數調成
400mg Q12H



*注意:本表為校正CCr=[(140-age)/Scr] (x0.85),僅適用於成人

3.         抽血檢驗
AMG
使用>5天者,或有AKI風險者,皆應抽血做TDM

l   ODD:
理論上每次QDtrough會掉到0,不會累積,故每劑都是穩定態,第二劑前就可抽trough。通常peak會很高>MIC 8-10x,不太需要抽peak,若細菌MIC高會擔心想抽也可以。

下圖為1995Nicolau et al做出的AMGnormogram,在genta 剛好給5mg/kg, 7mg/kg; amikacin 剛好給15mg/kg時,可以抽6-14hr血中濃度,來決定這個劑量應該給何種頻次。

n   缺點: 劑量要給剛好她說的數字才準,如果落於Q36hr會很尷尬
  

l   MDD: 一般好腎成人t1/2=2.5hr,所以3-5個半衰期約半天達穩定態,但沒抽濃度前不知道半衰期,只好抓3個劑量後抽第4劑給藥前trough,第430min輸注完後再等30minpeak濃度利用兩點濃度回推true peak &true trough看是否達到目標值

濃度達標

後續監測腎功能CCr, U/O,穩定則1 周測一次trough即可

濃度過高

若超過太多+有腎毒性

hold until濃度降至目標區間(利用兩點濃度劑算得的半衰期),再以新劑量給藥

若超過不多且無毒性

直接換成新的劑量

濃度過低

視情況給LD=(C目標-C現在)xVd
或是直接換新劑量(尚須3-4劑後才達目標濃度)

給新劑量後都要在下次穩定態時,再次抽血做TDM

 

l   HD病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