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根據臺灣CDC統計資料,近4週病毒感染比例第一名者為COVID-19
l 但人數確實已在下降,波峰已過,可喜可賀
台北人數特別多,可能跟就醫較方便有關
l 相對嚴重而住院的人數也有下降
這些病人中,65歲以上佔約80%,有慢性病高危險者佔約87%,沒打過JN.1疫苗者佔88.9%
l 慢性病包括: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COPD)、結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失能(ADHD、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失智症、BMI≧30(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 BMI 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懷孕(或產後6週內)、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及同時具有任一其他風險因子之吸菸或已戒菸者
l 近7日(6/17-6/23)新增39例死亡,與前7日(38例)持平:
n 65歲以上佔87.2%
n 有慢性病高危險者佔89.7%
n 沒打JN.1疫苗者89.7%
l 這告訴我們,>65歲以上老人、慢性病族群還是要每半年左右打一劑COVID-19疫苗,維持抗體效價
l 2025年三月多(第11週)開始,國內JN.1突變株的比例就漸減了,6/24時主要變異株早已變為同國際流行的NB.1.8.1佔76%(這隻變異株源自北京香港,較高的傳播能力(感染率)及免疫逃脫能力,但好在症狀大都不太嚴重)
l 2025年底預計國內開放施打的為上一波年初的國內流行株mRNA疫苗(LP.8.1),你會發現疫苗的研發永遠追不上實際病毒變異的速度,但有打總比沒打好,畢竟不管是LP.8.1還是NB.1.8.1本質上都還是COVID-19 Omicron的分枝變異株,棘蛋白結構還是有大量相似處,所以就算打的是LP.8.1疫苗還是有效的。事實上當天的英國講者說,英國政府買太多Moderna JN.1,到年底都還是在打JN.1…so what?有打總比沒打好
l 這篇2022年的retrospective analysis發現沒給口服藥,光是打≧3劑mRNA疫苗就可以降低50%轉重症住院率;如果確診5天內給Paxlovid+打≧3劑mRNA疫苗可降低75%轉重症住院率 (vs 沒給藥+沒打疫苗)
l 但病毒突變這麼多了,那些抗病毒藥現在還有效嗎?
n 單株抗體: 全掛,不再建議使用 (因為target在棘蛋白上,omicrons株早就變到連她媽都不認得了)
n Molnupiravir: 2024/6之後已不再採購,用完即關檔 (因為效果本就差,還有induce 變異的風險)
n Paxlovid: 還是很有效
(Mpro不易變異)
n Remdesivir: 還是很有效
(RdRP不易變異)
根據這篇2024年的review paper,特定ORF1ab蛋白的突變確實可能產生抗藥性,但全球比例≒0%,所以繼續用吧,有效不用怕
n Xocova: 似乎不太好用,要在3天內給藥才能降低症狀持續時間24hr,一樣有DDI,要停7-14天…
l 最後,打疫苗與盡早給藥,都可以降低long
COVID症狀嚴重度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