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 星期二

藥學筆記 - SGLT2i 治療DM與HF的機轉

始末:
自從發現TZD藥物rosiglitazone(梵蒂雅Avandia®)會增加心衰竭風險後,美國FDA便於2008年規定,所有血糖新藥上市前都需做一個長期大型的cardiovascular outcome trial (CVOT),或將二、三期試驗整合做一個meta analysis以確保沒有造成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 (MACE):包含MI、CAD、中風、因HF而住院

SGLT2最早作為血糖藥物上市,subgroup發現DM+HF似乎能降低HF住院率,後來乾脆獨立做純HF病人,也有好處!!

 
至於改善HF的機轉有很多理論




2024年6月17日 星期一

全解析系列- vancomycin & teicoplanin身家調查

一、藥物歷史
vancomycin



20世紀中葉正值歐美抗生素大發現的黃金年代,1952年由美國有機化學家Edmund Kornfeld和禮來公司(Eli Lilly)團隊獲得了婆羅洲(馬來語:Borneo)一位傳教士寄來的土壤樣本,從中分離出了的東方鏈黴菌(Streptomyces orientalis)分泌的物質,對許多GPC (Staphylococcipenicillin Resistant staph)、部分厭氧菌與Neisseria gonorrhoeae都有殺菌效果,起初命名為化合物05865。最早製成透過發酵、苦味酸(picric acid)沉澱法獲得,含有70%大量雜質,呈棕色,因此被稱為密西西比泥巴(Mississippi mud)
後來改用離子交換樹脂技術,將雜質問題都克服了(vanquish),所以取名為Vancomycin,爾後1958年獲FDA核准以商品名Vancocin®上市。

 

Teicoplanin
teicoplanin
並非單一物質,它至少是由teicoplanin A1A2A3三大類組成,以A2最有療效,又細分五個成分A2-1~A2-5。這藥算是vancomycin的師弟,因為那個年代大家瘋狂去挖土分離細菌研究其分泌的抗菌成分,以放線菌目(Actinomycetales)最熱門。
其中在1970年代印度中央邦,印多爾(Indore)地區附近不知名也查不到的小村落Nimodi Village的土壤中,科學家分離出了一隻新的游動放線菌屬(Actinoplanes)細菌,命名為Actinoplanes teichomyceticus,編號Strain A 8327,並將其分泌的殺菌活性糖肽(glycopeptide)命名為teichomycin A。發現對缺乏細胞壁的非典型菌無效,所以推測其機轉也是抑制細胞壁合成。

主要分離出三大類,teicomycin A1,A2A3A1G+/G-皆有效、A2僅對G+有效但抗菌效果最好。所以往後改名後的teicoplanin主要成分都是A2-1~A2-5

二、藥物結構與活性關係(SAR)



兩者都是由7個氨基酸與糖基組成的分子,vanco分子量1449teico 1500-2000,都<30K,理論上high flux洗腎機洗的掉,但teico有長長的親脂性長鏈,protein binding 90-95%所以洗不掉、也不太能穿過BBB,半衰期130hr,但終究還是腎排除。
反之vanco親水性高,腎排比例也高,HD可以洗掉25-40%     



兩者機轉類似,皆是抑制GPC細胞壁上的D-ala-D-ala橫向連結,只是vanco會兩兩一組,背靠背的方式同時抑制兩邊的D-ala。而teico則單獨一人殺一個D-ala (下圖A)VREteico R可以是van A van B gene induced D-ala-D-ala改成D-ala-D-lac,讓抗生素親和性降低(下圖B)。有些基因如van A會讓細菌會產生大量的假目標D-ala,讓藥物無法攻擊到真正的transpeptide bond(下圖C),輕則Intermediate重則Resistant

三、PK(ADME) & PD
之前有寫過一篇兩者的ADME比較,這邊借來修改一下

 

Vancomycin

Teicoplanin

中文俗名

萬古黴素

太古盤寧素

分類

Glycopeptide

Lipoglycopeptide

國家

美國藥

歐洲藥 (美國無藥證)

分子量

1449

1500-2000

途徑

IV,IP,PO

IV, IM

MD 正常腎

MRSA

LD: 20-25mg/kg x1

MD: Q8-12H (小孩可Q6H)

流速應<10mg/min,所以>1g者要run100min頗麻煩(但臨床上很常都不管,直接run 1hr...red man syn風險,祝福你)

LD: 6-12mg/kg Q12H3-5

MD: 6-12mg/kg QD

流速很free,不管劑量,都run 30 min,稀釋液也freeD5W/NS/LR 50ml就可以,跟斑鳩一樣隨便

C.diff

125-500mg PO qid x10

200 mg PO bid x10(弱建議)

BA

PO~0%

Vd

(L/kg)

0.4~1 (水溶性,組織分布<teico,但>0.5其實就已經很廣了)

0.3~0.5 (病態肥胖者,因為都是油分布有限)

0.07 ~0.11 (initial phase)

1.3 ~1.5 (distribution phase)

0.9 ~1.6 (steady state)

親脂性較高,但也沒高到會吸附於ECMO管路

分布

IV注射後0.5-1hr重分布期進入組織,廣泛分布於血液、體液、皮膚、水泡、心肝肺等器官、骨頭。

CNS
穿透力

CNS發炎時,穿透力足矣

因為蛋白結合率僅10-50%

差,要用於腦膜炎 (除非IT給藥)

因為蛋白結合率90-95%

代謝

幾乎原型態,無代謝

T1/2

4-6 hr7.5(ESRD)

100-170 hr (我都記130hr)

排除

IV: 75%原型腎排

IV: 80%原型腎排,3%糞排

PD

 

Vancomycin

Teicoplanin

治療
地位

上至腦膜炎、中至肺炎、心內膜炎、下至骨關節炎、UTI,無所不能。

無法治療腦膜炎。
(
但可腦室內給藥 5 mg/(嬰兒)20 mg/(成人)CSF Ct=18-38 mg/L)
streptococcal, enterococcal IE形成的vegetation, biofilm穿透緩慢,效果可能沒vanco

抗藥性

VanA, Van BR

Van AR

副作用

l   Red-man syndrome (>10mg/min)

l   腎毒(累積在間質AIN、腎小管細胞ATN與腎小管內晶體阻塞)、聽毒性

l   No red-man syndrome

l   腎毒相對少些(也可能是因為濃度不夠高)

l   drug fever, PLT↓ (個人經驗>800mg容易出現)

TDM?

l   優先達標AUC 400-600,其次Ct: 10-20 確保療效與副作用

l   洗腎者抽pre HD目標15-20 mg/L

l   外院可抽濃度Ct 15-30 (40-60)mg/L

l   不能抽的就6-12mg/kg,矇著眼睛治療,只能看臨床反應決定劑量,LD劑量(10-12mg/kg)濃度拉不起來

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微生物尋奇系列】-淋病,頑強的生命鬥士,治療藥物選擇

 


以下內容參考本篇文章這篇文章
奈瑟氏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又稱淋病雙球菌,屬於G-雙球菌。
這隻細菌引起的淋病(gonorrhea流掉的不需要的精子, gono: seed, rhea: flow)最早從黃帝時期、凱薩大帝的士兵、克里米亞戰爭等都有相關疾病症狀記載。但要到1897年,才由德國醫師亞伯.奈瑟氏(Albert Neisser)發現病原微生物。五年後波姆氏(Bumm)成功培養分離,確認為淋病之致病原。


淋病的治療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將水銀注射到淋病船員的尿道中,可能利用其利尿效果希望能將病原尿掉,跟當時梅毒的療法一樣,有好一陣子當時人認為這兩個是同一疾病。



1913年流行熱療法,體外41.5-42°C的高溫下暴露2小時,99%的淋球菌培養物就會被殺死。我覺得泡硫磺泉還比較好,除了高溫、硫磺也有殺菌效果XD

 

1930年之後是抗生素的年代,下圖來Nature這篇文章,可以看到過去7-80年間,人類不斷的使用新的藥物對抗淋病,但淋病總能倒下再起、倒下再起,打了又打、打了又打不斷產生抗藥性,真可謂頑強的生命鬥士~



l   1932年磺胺藥sulfanilamide研發後1937年被廣泛使用,約3週完治,但1940年代末期就已經出現>90%體外試驗抗藥性。

l   1943年代換上效果不錯的penicillin,但1946就出現抗藥菌紀錄。

l   1963年改用ampicillin治療,治癒率98%。但1976年發現beta-lactamase1980年發現質體(plasmid)交換得到的染色體突變,使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efflux-pump結構改變,又抗藥了

l   1967年引進Baktar治療,但1972年發現penicillinbaktar cross resistant,所以peni抗藥連帶這藥也不堪用了

l   1949年口服chlortetracycline效果好,用於peni抗藥株,但tetM gene1985年發現,大幅削減四環黴素效果。

l   1961-1967年引進Spectinomycin取代四環黴素、peniclillin,對肛門生殖器淋病治癒率高,但口咽感染效果差。1987年出現抗藥性,現今雖尚有在使用,略差於三代cepha但台灣主要用於農牧動物。

l   1952年引進erythromycin用於對pen過敏的孕婦,但1977年抗藥性很快產生,現今只侷限用於新生兒淋球菌結膜炎(ophthalmia neonatorum)

l   1983年引進azithromycin治療,1999年發現抗藥,現在也不作首選了

l   1980年代開始使用cepha drug1989Ceftriaxone被視為首選藥物。同時一代cefazolin, cephalexin、二代cefuroxime與三代cefixime也都很有效 (cepha drug發明於1960年代),但抗藥性逐年攀升,目前主力剩第三代

l   1980-90年代開始使用FQ類,norfloxacinciprofloxacin1991年發現抗藥性,2007年已不建議使用


基於日漸增長的抗藥性問題,目前首選效果較佳較無抗藥性的三代cepha- ceftriaxone 500mg IM once

這是6/1去聽愛滋病學會台大感染科醫師分享的sexual transmitted infection藥物選擇:




針對Neisseria gonorrhoeae,台灣本土的抗藥性資料如下
https://www.cdc.gov.tw/Uploads/files/e41937dc-44d2-44e2-a332-89e10e91a4dc.pdf



這細菌主要盛行於青春期男女,性行為傳染病嘛~MSM尿道炎、肛門炎、副睪炎、口咽炎,女性陰到炎、子宮內膜炎、PID都常見


2018
2019年對奈瑟氏淋病雙球菌臨床分離菌株,藥物與其抗藥性比例監測資料如下

抗生素

spectinomycin

ceftriaxone

cefixime

cefpodoxime

azithromycin

penicillin

ciprofloxacin

2018

0.00%

0.15%

0.25%

2.84%

3.65%

53.78%

95.48%

2019

0.00%

0.00%

0.60%

2.70%

2.52%

69.37%

95.50%

至少可以確定penicillinciprofloxacin不要再用了,沒效!
三代的ceftriaxone還是非常有效的,但同為三代的cefixime略差、口服的cefpodoxime表現更是逼近azithromycin,所以同為三代的flomoxef到底有沒有效就很難說了,要真的做敏感性才知道。Azi抗藥性逐漸上升...所以目前CDC建議數據有保障的ceftriaxone為主~

 

輕中症

ceftriaxone 500mg IM once為首選 (>150kg1g IM)

l   如果嚴重cepha過敏:

n   Gentamicin 240mg IM once + azithromycin 2g PO once(不單用)

n   Spectinomycin 2g IM once (台灣沒有)

l   IV ceftriaxone沒貨的話才考慮口服Cefixime 800 mg PO once (治療後1週應該送cultureDNA NAAT追蹤檢驗)

l   如果有同時chlamydia感染風險,建議加上doxycycline (100 mg PO bid x7),孕婦改加上azithromycin

 

重症

Arthritis:
Ceftriaxone 1g IV qd + azithromycin 1g PO once
治療7天以上,且症狀改善後1-2

Meningitis:

Ceftriaxone 2g IV q12h + azithromycin 1g PO once

治療10-14天,且症狀改善後1-2

Endocarditis:

Ceftriaxone 2 g IV q12h + azithromycin 1g PO once
單方治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