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 星期五

黴菌、藥物與人類──Aspergillus 與 Azole 的百年對抗史

第一章:Aspergillus 的發現與人類歷史


Aspergillus1729 年義大利牧師兼植物學家 Pier Antonio Micheli 發現的。

他用顯微鏡看黴菌孢子時,發現那個形狀長得很像天主教神父灑聖水用的器具—— aspergillum於是取名Aspergillus

 

中文翻作麴菌,這個麴字,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尚書,說命下》是目前最早提到麴的記載,「若作酒醴,爾惟麴糵,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麴糵=麴,梅=醋,這句指的是君王雖然有美質,還是需要賢臣的輔佐,才可以成為有德行的君王,就像酒需要麴和醋的幫助,才能成為美酒。用米麴釀酒是西元前1000-2000(商周時代)就有的技術。麴菌應該是1880年代日本學習西方知識後創造的詞彙 麹菌(こうじきん),中文又把他拿來用,概念跟和製漢語: 社會、經濟、自由、科學都一樣



1675荷蘭土地測量師-雷文虎克那時就有了 (x500)…1729年時已經有現代光顯的雛形



Zygomycota (接合菌門)

Ascomycota (子囊菌門)

菌絲
Hyphae

Non-septate cell wall, multi nuclei 

Septate cell wall, one nucleus per cell
      

無性生殖

孢子囊(sporangium)中分裂增生

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s)頂端分裂出大量分生孢子(Conidia)

有性生殖

接合孢子(Zygospores) + -

子囊孢子(Ascospores)

基本結構

Examples

Rhizopus stolonifera (根黴菌=黑麵包黴菌)
Mucor spp. (
毛黴菌)

Aspergillus fumigatus (麴菌)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
青黴菌)

圖片

 




Aspergillus麴菌有分成好多不同種類,有名的黃麴菌A. flavus喜歡生長在溫暖潮濕的環境,富含碳水化合物與脂質的物質表面,如腐葉、穀物、畜牧飼料。只有特定基因型的黃麴黴(Aspergillus flavus)及寄生麴黴(Aspergillus parasiticus)會產生高毒性的黃麴毒素B1 (Aflatoxin B1) ,通常產毒的環境條件為:

l   環境溫度:2533°C

l   濕度>85%

l   有足夠碳源(如澱粉、油脂)

l   氧氣充足(在密封缺氧環境下反而抑制產毒)

l   植株或種子受損(蟲害或裂開)時最容易感染黃麴菌與產毒

 

黃麴毒素Aflatoxin
於自然界中至少有14種結構,常見的是B1B2G1G2,其中G1/G2只有A. parasiticus能產生;而B1最毒,經由肝臟CYP450代謝後產生Aflatoxin B1-8,9-exo-epoxide,那個三角形的環氧非常容易共價鍵烷化DNAGuanine(G),硬是搶走他與Cytosine (C)的鍵結,最終導致DNA雙股斷裂、修復失敗、肝細胞凋亡、肝損傷、免疫抑制甚至DNA突變成肝癌。其結構耐熱要加熱到280或溶於強鹼強氧化劑才能破壞



*類似低溫滅菌環氧乙烯(ethylene oxide)C-O-C鍵角只有60°,正常SP3結構鍵角109.5°,就算有兩個孤對電子也該104.5°,故EtO環張力極大,容易被負電的分子(Nu: nucleophiles)攻擊而開環,執行烷化反應alkylation

目前臺灣食品衛生標準裡,針對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標準如下:

食品種類

總黃麴毒素限量
(包括Aflatoxin B1B2G1G2

花生、玉米

15 ppb 以下

米、高粱、豆類、麥類及堅果類

10 ppb 以下

食用油脂

10 ppb 以下

鮮乳

0.5 ppb 以下(以M1計)

乳粉

5.0 ppb 以下(以M1計)

其他食品

10 ppb 以下

但並非所有的aspergillus都有害,比如A. oryzae就是「被人類馴化」的麴菌,用於製造味噌、清酒、醬油。
牠的祖先其實就是 A. flavus幾千年前,人類在釀造中不斷篩選出「不產毒、香氣好」的株系,可能也死過不少人,最終才人擇出「安全版的A. oryzae」利用澱粉酶(amylase)與蛋白酶(protease)來分解稻米,將澱粉分解成麥芽糖、葡萄糖;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
再利用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無氧環境(無氧呼吸)將葡萄糖分解為酒精於製造出味噌、清酒之後專門作一集介紹「製麴(こうじづくり)」的並行複式発酵(へいこうふくはっこう)


第二章:從「無藥可醫」到 Azole時代

l   Aspergillus
在古埃及、希臘、甚至中世紀的病理記載中,有一些「肺腐爛、咳出黑痰、鼻竇壞死」的描述,很可能就是 Aspergillus 感染。古埃及木乃伊的肺部曾發現「真菌孢子樣結構」。二戰期間,士兵因在潮濕碉堡中長期吸入孢子,有不少「鼻竇壞死」與「肺部壞疽」個案,後來證實是 aspergillosis——當時沒有藥,只能切除整個鼻竇或肺葉,或是藥草等傳統療法。直到1927penicillin研發,陸續其他細菌抗生素問世,殺了細菌黴菌的議題逐漸浮出,加上1920-30 HIV-1由黑猩猩傳到人類,AIDS免疫低下、化療、器官移植、皮質類固醇使用比例漸增,麴菌感染逐漸重要

l   傳統療法(pre-modern medicine

用草藥、香料(如沒藥、乳香、蒜、薑黃)熏蒸或塗敷。
有時會進行「燒灼」、「放血」來排膿淨化血液
若是外耳道或皮膚感染(例如 A. niger 引起的 otomycosis),會用油、酒、醋、蜂蜜等清洗,某些真有部分抑菌效果(例如蜂蜜與酒精的滲透壓與酸性可略減真菌生長)

l   近代初期(19世紀)
當時已能用顯微鏡看到「黴菌絲」,但仍不懂致病意義。治療仍是「切除壞死組織」「碘酒、石炭酸」等外用藥。若為鼻竇型、肺部型 aspergillosis,只能外科手術清創、抽膿、或祈禱

l   直到20世紀中期

l   Nystatin: 早期黴菌感染多半只注意到皮膚或局部感染(如癬tinea、念珠菌口腔炎Candida…),靈感來自selman waksman挖土致富,紐約州衛生廳的Elizabeth Lee Hazen Rachel Fuller Brown大量收集世界各地的土,分離細菌分泌的物質,看看能否殺死真菌,毒性太強。兩人於1950年某天挖了朋友Walter B. Nourses花園的土,居然從分離出的鏈黴菌分離出毒性不高但能殺真菌的物質 (培養皿上黴菌抑菌圈),於是以朋友之名將該細菌命名為Streptomyces noursei,殺菌成分就叫做NYStatin(1954),紀念他們的城市紐約州(NY state),是謂廣義上的第一個人用抗真菌藥物(口服懸液)polyene結構,結合在黴菌的細胞膜ergosterol上,造成穿孔,用於治療鵝口瘡、皮膚癬主要是Candida,對aspergillus沒效 (Now也適用於漱口預防鵝口瘡或食道candida)。照這邏輯,如果在台北市發現的新黴菌藥,該命名…TPcitin~



l   amphotericin B:
1955
年施貴寶(Squibb)研究員從委內瑞拉Orinoco河中土讓找出結節鏈黴菌( Streptomyces nodosus)中提取了殺真菌成分,因為具有酸性羧基、鹼性羥基與氨基,故命名為兩性黴素(amphotericin),結構意外的跟Nystatin類似對吧~其中amphotericin B藥效最強,in vitro表現最好,機轉與Nystatin類似,結合真菌細胞膜上的 ergosterol使其穿孔肚破腸流,膜電位消失,細胞死亡

l   1960-1970黴菌感染比例漸增:

n   骨髓移植、器官移植技術發展使用強效免疫抑制劑(如azathioprinecyclosporine)。

n   癌症化療與白血病治療嚴重neutropenia感染黴菌

n   廣效抗生素濫用抑制細菌競爭,真菌乘虛而入。

如果你問為何左下角有隻迪奧...因為他有聲音啊

l   1944 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生化學家D.W. Woolley描述到Benzimidazole具有抗黴菌活性

l   1958 德國格蘭泰藥廠(Grünenthal)研發了第一個人用Benzimidazole base抗黴菌藥物 chlormidazole,透過抑制黴菌位於內質網上的酵素14-α-demethylase (CYP51)抑制其ergosterol的結構修飾與合成,達到殺菌效果,但抑制人類荷爾蒙、肝毒性、神經毒性,口服吸收差,所以只能外用殺皮癬、甲癬現在仍有乳膏產品使用。

l   1960年代imidazole陸續研發: clotrimazole(德國Bayer), miconazole econazole(比利時Janssen Pharmaceutica)…都是含有兩個N的五員環imidazole,但一樣的,因為脂溶性太高、肝臟首渡代謝太強、肝毒性所以只能外用

l   1981 Janssen研發了二代imidazole: Ketoconazole,第一個可口服的抗黴菌藥被FDA核准,往後10年內作為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首選藥物;以及繼AmB之後替代藥物治療blastomycosis → 芽生菌病、histoplasmosis → 組織胞漿菌病、paracoccidioidomycosis → 副球黴菌病。但ketoconazole有以下不完美處,因此科學家繼續尋找並修改藥物結構(希望安全、水溶性、更廣效、更少DDI、長效、可POIV的藥物),要求很多,但還真給他們找到了(雖然還不能治療aspergillus)fluconazole的研發開啟了口服治療的時代

n   口服 ketoconazole 的吸收個體差異大,且受到胃酸 pH 值顯著影響

n   沒有IV劑型

n   穿透BBB能力很差,不建議用於真菌性腦膜炎

n   Candida為抑菌劑,Aspergillus無效,在免疫低下者效果差

n   有嚴重腸胃道副作用(腹痛、腹瀉、便秘、消化不良…)、肝炎

n   >400mg/day會抑制testosteronecortisol造成adrenal insufficiency

n   因為抑制3A4,有許多DDI,如cyclosporine

n   代謝快速,濃度不足

l   1986輝瑞科學家研發了 Fluconazole1990 (Diflucan®)上市,作為首個triazole黴菌藥,但太水溶,只對candida較有效

n   imidazole ring改成triazole ringF取代基,溶液與H2O產生偶極共價鍵(類似氫鍵),大幅增加了水溶性可以做成IV溶液了

n   雖然水溶性高,但因為分子量小(306 Da<500),且pKa=2生理pH下不帶電,很容易被動擴散穿過BBB、腎臟全身各處濃度皆足夠

n   兩個triazole ring作為鉗子chelateCYP51heme鐵離子親和性更高,殺菌力

n   triazole ring對黴菌14α-demethylase (CYP51)親和性上升>>對人類CYP450 enzymes…肝毒性降低(較不影響人體荷爾蒙合成)DDI減少

n   苯環上兩個高電負度的F,使F-C鍵結強韌,穩定分子結構不易被代謝掉,半衰期拉長(至少~30hr) 相比keto 2-8hr…可以放心QD給藥

n   為何fluconazole可以治療Candida但治不了aspergillus?

1.        Aspergillus細胞壁有更厚更複雜的β-D-glucan 與幾丁質(chitin),水溶性的fluconazole穿不透

2.        Aspergillus細胞膜上的efflux pump (ABC and MFS)將小分子藥物打出去

3.        Candid只有一種CYP51 (稱作Erg11p)aspergillusCYP51ACYP51B結構都不一樣,fluconazole無法chelate全部

需要更脂溶性、更好chelateCYP51 heme的藥物、或是分子更大不會被打出去的藥物

n   為何C. krusei and C. glabrata可能對fluconazole產生抗藥性?

1.        C. kruseiCYP51結構較不同,fluconazole卡不上去,先天無效甚至有人認為這隻的DNA序列與其他candida差異較大,應該改名為Pichia kudriavzeveii…這啥潲? 連唸都唸不出來了@@

2.        C. glabrata則是transcription factor PDR1突變,大量表現efflux pumpATP-binding cassette (ABC) ,主要是CgCDR1 and CgCDR2蛋白,所以會把進入的fluconazole打出去,這也是為何給高劑量fluconazole可以硬幹打死這隻菌。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C. glabrata (C. 搞不好她有效)

n   為何echinocandinaspergillus是抑菌性、azoleaspergillus是殺菌性?

1.        Echinocandin抑制 細胞膜上的β-1,3-D-glucan synthase,無法合成細胞壁,但azole可以緊急調派chitin synthase,增加幾丁質產量,作為臨時支撐物,勉強維持細胞壁不至於崩塌死亡,但也僅僅是努力撐著不死而已。Candida也會增加幾丁質,但加不夠,所以直接壁毀菌亡~

2.        Azoleaspergillus是殺菌性,因為aspergillus的菌絲要生長,其尖端菌絲的細胞膜需要大量延伸,如果抑制CYP51lanosterol無法變成 麥角固醇(ergosterol)而是變成毒性中間產物(14-methyl-sterol)累積,膜不穩定,延伸時容易崩壞,就像「魯伯特之淚」(Prince Ruperts Drop)一端壞死,整段接續死亡。但azole對上candida只會讓她無法出芽生殖,無法致死。雖然機轉不明確但總之aspergillus相較之下對ergosterol的依賴性似乎更高~

 

l   1992 Janssen研發了Itraconazole (Sporanox®)非常廣效包括Candida spp., Aspergillus spp.,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Coccidioides immitis, Histoplasma capsulatum, Blastomyces dermatitidis, 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 Sporothrix schenckii是第一個能治療Aspergillus的口服azole。她增加了分子量、增加了脂溶性,其結構剛好可以卡死azoleCYP51A51B。但缺點是口服吸收率差,需要高油脂食物才能幫助吸收台灣曾經有IV,但溶解度不太好,現在只剩下口服膠囊 (懸浮液不知道是否尚生產?)並且作為體癬、甲癬等治療,或是chronic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CPA) 長期口服治療 (這邊口服voriitra同為首選,但vori副作用較多,所以優先選itra)、或是vori無法使用的2-3aspergillus治療藥物

l   2002年輝瑞voriconazole上市
她用fluconazole的小分子骨幹修改,增加了一定程度脂溶性、在pyrimidine上的F有更強的活性、多出的甲基讓她剛好更牢固地卡進CYP51A,結果是更廣效,且對 Aspergillus產生效果,治療存活率甚至優於AmB,故IDSA將她列為治療aspergillus首選

l   2006Merck posaconazole上市
他們說那我也要老藥改造,將itra進化成一個更穩定、吸收更好的藥物。她也是將Cl置換成F (看來電負度大也許穩定了結構,同時產生的偶極共價鍵更能與CYP51A作用)tetrahydrofuran也有貢獻,抗菌普也是很廣。最後posaIDSA建議作為長期預防aspergillus感染高風險者的首選藥物(通常是hema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AML化療病人、allogeneic HSCT +GvHD使用類固醇、器官移植後免疫低下者、neutropenia),以及治療aspergillus2線藥物。

l   2015年輝瑞isavuconazole上市
到了 2000 年代,大家開始發現:Voriconazole 肝毒性 & 視覺副作用太困擾、Posaconazole 需要吃油脂食物+吸收很不穩(舊懸浮液劑型)、DDI還是惱人。所以科學家想研發一種「毒性副作用更低、吸收更穩定、有IV/PO劑型、DDI少、抗菌普又廣」的藥。
這個唯一的prodrug isavuconazonium sulfate便誕生了

n   鹽基所以水溶性好,IV劑型穩定

n   不會QT prolong反而會QT shorten

n   跟其他人都不一樣的特殊側鏈,與多種黴菌的CYP51A/B都有很好的親和力,抗菌普更廣,如Mucor

n   口服吸收率98%不受食物影響

n   治療aspergillus效果不劣於vori,兩者皆為一線治療選擇

n   毒性、DDI都比vori更少

n   唯一缺點就是貴

n   不能/不用/不知如何作TDM

 

第三章:現今的診斷與治療實務

l   如何診斷aspergillus infection: possible, probable, proven

l   IDSA治療建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